峥嵘岁月

您现在的位置:湛江市政协> 文史资料>> 峥嵘岁月>>正文

左翼文化运动在湛江的反响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0日    作者: 来源:    阅读:     

张 弸

    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领导了一场新兴的左翼文化运动。这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化运动,随着“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不断高涨,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统治和文化“围剿”,迅速向全国各地扩展,并有力地激荡着雷州半岛及廉江、吴川、广州湾等地。

一、左翼文学作品源源传入高雷

    雷州半岛及廉(江)吴(川)一带,古称南越,地属蛮荒,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里的人民,承继了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荆楚文化、闽南文化相交融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至19世纪末叶,法帝国主义强租广州湾之后,来自西方的异质文化开始传入这片红土地。于是,这里的文化除了具有较强的封建主义色彩之外,还被渗透着殖民主义的色彩。其后,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大革命运动高潮的兴起,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文化相继传入高雷地区,使得这里的各阶层人民群众普遍觉醒,并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洪流之中。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实施独裁高压统治,残酷镇压革命力量。这时,一大批拥护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人士,以笔杆为武器,在革命思想文化的阵地上,同国民党反动当局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30年在上海先后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这支左翼文化新军,不畏政治高压和各种迫害,冲破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顽强地推动着左翼文化不断发展,有力地配合了革命的政治斗争。

    当时,大革命失败后的广东南路地区,政治气候和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十分恶劣。除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加紧“围剿”共产党和革命力量,白色恐怖笼罩广大城乡之外,还由于广东新军阀混战的影响,而导致南路地区“到处财政黑暗,教育腐败,学生程度落后,人民生计困难,遍地荒野,人口稀少(恐二十年来有减无增)。总而言之,吏治不修,民智不振,社会教育衰落,土豪劣绅充斥,到处人民备受鱼肉”①。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受到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余波影响的进步青年,不满国民党的高压统治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民主、自由和革命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20年代后期,一批在雷州省立第十中学、遂溪初级中学和简易师范(两校合址,简称遂中师)等学校读书的进步青年,开始秘密传阅进步书刊和学习新文化。如:在雷州十中读书的郑为之(郑寿衡)、郑仲涵、何仕榜、周怀彝、郑星燕(郑仲瑞)等青年学生,在进步教师、左翼作家胡云翼的直接带动下,阅读陈独秀、瞿秋白、鲁迅、郭沫若、蒋光赤、吴虞、成仿吾等人的作品,学习左翼文学和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思想上追求革命和民主自由。他们以出墙报、办校刊等形式,公开宣传新文化和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对孔孟封建礼教学说,抨击当局压制民主自由,并组织学生进行罢课,反对学校无理开除学生。遂中师青年学生殷杰、殷英、支仁山、招离、陈其辉、陈兆荣、陈开濂等,也先后在共产党员张罄(上海籍人,大革命时期党员)和进步教师史丹等人的引导下,秘密阅读进步刊物,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1930年后,受聘于徐闻锦山村小学的共产党员吴必兴,利用讲坛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引导学生阅读郭沫若等进步作家的作品,课余还为学生介绍《铁流》等书籍中的革命故事,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阶级感情,鼓励学生“要有革命精神,科学头脑,农夫身子”。

   “九一八”事变后,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化运动,在抗日救亡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对雷州半岛及廉江、吴川、广州湾等地的文化教育界产生强烈的震荡。此后,各种左翼文学作品和革命刊物,随着抗日救亡的浪潮,源源传入高雷各县的师范学校和中、小学校。如:《萌芽月刊》、《拓荒者》、《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鸭绿江上》、《少年漂泊者》、《喇叭》、《文学》、《生活周刊》、《大众生活》、《中国农村》、《读书生活》、《创造月刊》、《出路》、《光明》、《火花》、《星光》、《思想》等。这些进步刊物从外地传入高雷,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经广州湾自由港进入法租界,然后由租界内的书商在广州湾销售及向各地发行;二是由在外地求学的高雷籍青年学生携带返乡;三是通过外地进步社团或亲友、同学邮寄。

    这些进步刊物,高举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旗帜,深刻地反映了新军阀统治的祸乱、帝国主义侵略的罪恶、城乡经济的衰败、广大劳苦大众及小资产阶级的痛苦与要求。高雷地区的广大青年学生,从这些饱含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激情的作品中深受感染和启迪,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产生强烈的向往,并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二、各地读书会相继出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制造事端,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②的反动方针,致使中国东北三省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在短短四个多月之内,便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此时,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爱国力量,纷纷强烈要求抗击日本侵略者。于是,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国城乡兴起;同时,左翼文化运动也随着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浪潮,更加广泛地涌向全国各地。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雷州半岛及廉江、吴川等地的工农兵学商各界,尤其是各中、小学校的一大批爱国青年学生,纷纷起而响应,相继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发表宣言、通电,呼吁团结御侮、共赴国难。其中,雷州十中师生同仇敌忾,或出墙报、编校刊,大力宣传抗日救亡,抨击蒋介石集团屈辱退让、“剿共”内战的反动政策;或走出校门,上街演说、演剧,唤起民众抗日救亡。“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正义炮声打响后,雷州十中100多名学生还组织起“十中学生义勇军”,开展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开赴前线杀敌,保家卫国。

遂溪进步师生响应上海学联会的呼吁,积极开展抵制日货和“择师”运动。遂中师学联会组织两个宣传队,由进步教师张一帆、汪正豪带领,于1931年10月开始巡回遂溪城乡及合浦、海康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1931年冬至次年春,该县学生还进行了历时数月的罢课、请愿斗争,反对当局无理撤换开明校长、拘禁进步教师、开除爱国学生等卑劣行径,最后迫使县政府收回成命,取得了罢课斗争的胜利。

在徐闻锦山村小学任教的吴必兴,向学生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并组织学生进行军事常识训练,以备抗日战事所需。后来,他还组织了一支学生演剧队,在校内和白沙墟、龙塘墟等地演出《上海四行仓库卷来打日本》、《武昌起义》等进步戏剧,向青年学生和农民群众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③此外,遂溪、海康、徐闻、廉江、吴川、广州湾等地的中、小学师生,还纷纷组织起来,或深入城乡发动募捐,支援抗日军队;或在各港口和交通要道设置关卡,查扣和销毁日货。

这些满怀爱国主义激情的青年学生和进步教师,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紧急关头,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抗日救亡、共赴国难的道路;并且在爱国主义思想的凝聚下,自觉地组织起来,有组织地学习左翼文化,热切地追求着革命真理。 1933年春夏间,共产党员郑为之和共青团员郑星燕先后由上海返回家乡遂溪平石村,组织本村青年学生学习左翼文学、进步报刊和社会科学书籍。同年秋,黄其江、唐才猷二人由广州转学雷州十中,继而组织邓麟彰、沈汉英、黄彪、曾锡驹、王文劭、谢兆秀、陈其辉、陈兆荣、莫怀等人阅读左翼文学作品,并开始学习哲学、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社会科学知识。 1934年春,遂溪进步青年殷杰、殷英、王乔、招离、邹延炳、陈良田、郑体诗、韩天白、韩文潮④、周斌等人,在遂溪城梁家祠组织一个秘密读书会,他们通过遂溪旅穗同学提供进步书刊,互学共勉,探讨问题,追求真理,寻求出路。下半年,在雷州十中读书的黄其江、唐才猷、陈其辉、王文劭等,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读书会,常在《雷州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文章,后来还创办了《风云》杂志,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和革命思想。在此前后,遂溪县立第七小学(校址在麻章墟)校长冯凌云和进步教师何森、支仁山、王国强、周斌、招离、邓麟彰、宋希濂、邹延炳等人,经常聚集于潮州会馆,交流学习左翼文学等进步刊物的心得体会,讨论抗日救国等政治问题,并有近100名青年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

法租界东海岛进步青年的读书活动也很活跃。1933年秋冬,黄明德、沈斌、王玉颜等人因受雷州十中进步学生的影响,开始阅读左翼文学和学习社会科学。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前后,郑星燕、郑光南、黄其江、陈其辉、吴定瀛、郑体诗、邓麟彰、沈汉英、黄明德、沈斌等一批爱国知识青年,陆续由雷州师范⑤、遂中师等地汇聚于东海岛觉民小学。他们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同时,还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新文学、左翼文学,特别是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蒋光赤等人的著作,如鲁迅的《呐喊》、《彷徨》、《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甚至把鲁迅的《以夷制夷》等公开发表的杂文作为教材,使一批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革命思想的启蒙。1936年冬,黄其江、陈其辉、黄明德、沈斌、王玉颜、沈植三、谢其乐、沈荣珠等青年教师,在下社水流沟墟(现民安镇)发起成立了青年读书会。会员平时自学,每月集中一次交流心得体会,学习内容主要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鲁迅、邹韬奋、茅盾等左翼作家的作品。⑥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旅穗青年学生在广州有组织地开展读书活动。1935年夏,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的朱文畅(共青团员,遂溪草潭人)发起成立遂溪留穗同学会,成员有何森、周斌、陈炎、邓妃荣等。他们在一起阅读革命书刊,研究时事政治,出版会刊《浚川》,公开抨击蒋介石的亲日反共政策;有时还返回遂溪或到海康、广州湾等地开展活动,曾于是年暑假在雷州十中组织进步学生召开座谈会。同年秋,在广州江村师范读书的遂溪进步青年陈进礼、王国强、王玉鸾、郑光海等人也秘密成立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等。

三、一批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雷州半岛及廉江、吴川、广州湾等地的一批青年学生,通过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大量阅读左翼文学和各种进步书刊,不断接受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的熏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救国的各项政治主张,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愿望,更加促使了一批满怀爱国主义激情的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强烈的向往,并且相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九一八”事变前后,遂溪县的郑为之、郑仲涵、周怀彝、郑星燕、郑光南、郑仲 ,海康县的何仕榜、何仕梅,以及徐闻县的吴朝阳等进步青年,为了寻求革命真理,先后前往上海求学。他们在上海租界结识了一批文化界左翼人士以至共产党人,大量阅读马列主义理论书籍和左翼文学作品,组织雷州旅沪同学会,参加反帝大同盟、红色互济会等革命群众团体。不久,郑为之、周怀彝、郑仲涵、何仕榜、何仕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郑星燕、郑光南、吴朝阳加入了共青团。他们在上海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有二人先后奔赴“苏区”,其中周怀彝于1929年前往江西“苏区”,到九江后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何仕榜于1932年前往闽、粤、赣“苏区”,在途中不幸牺牲。⑦

至1934年秋,遂溪县进步青年殷杰、招离、王乔、陈良田、郑体诗等人,又自筹经费前往江西“苏区”寻找共产党和红军。但他们到达广州后,因探知前往江西的道路已被国民党严密封锁,只好返回原籍。

1935年秋,在广州江村师范读书的遂溪进步青年陈进礼、王国强,参加了共产党员王均予(曾在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出版部门工作)组织的中国青年同盟,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和传播革命思想。同年,就读于中山大学的遂溪青年朱文畅和徐闻青年吴克波,在广州加入共青团等革命组织⑧,次年7月被广州市公安局长何荦逮捕杀害⑨。同时,就读于北平政法大学的海康进步青年吴华(吴济生),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由刘少奇派回广东开展青年工作 ⑩。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此时,雷州师范、遂中师以及廉江、吴川、徐闻等地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群众,纷纷走上街头,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剿共”内战,出兵抗日,收回华北;部分工厂的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抗议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和镇压抗日运动,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雷州半岛和广州湾等地的一批进步青年,还秘密地进行着外出寻找共产党的计划。 1936年夏,黄其江、唐才猷、邓麟彰、黄明德、陈其辉、王文劭、谢兆秀、黄彪、陈秉璋等一批进步青年,想方设法筹集了一笔经费,准备前往惠阳开采钨矿,在工人群众中开展革命工作,从中寻找共产党。当此计划遇到重重困难时,适值广东陈济棠和广西李宗仁、白崇禧于6月1日发动“两广事变”,公开打出“反蒋抗日”的旗号,宣布北上抗日,出兵湖南。于是,黄其江等人便决定前往广西,报名参加李宗仁、白崇禧开办的青年抗日军官训练团。但是,当他们筹足路费,先行人员到达郁林(现玉林)时,李、白却投靠了蒋介石。由于这样,他们的“找党”计划两度落空。事后,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决定按照《读书生活》指导学生如何投身革命的方法,重返校园,在青年学生和群众中一边做实际工作,一边开展革命活动。

在这些进步青年外出寻找共产党期间,中共广东地方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也正在秘密地加紧进行。1936年9月,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在香港成立,自此之后,中共在华南地区的活动得以恢复。这时,在广州参加中国青年抗日同盟(即原中国青年同盟)的遂溪进步青年陈进礼,在王均予 ⑾ 的领导下开展革命工作。不久,陈进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春,陈进礼为了更好地组织遂溪和广州湾等地进步青年学习革命理论和投身革命实践,邀请黄其江、陈其辉等人进入江村师范读书,从而扩大读书会的组织和活动。此后,黄其江、陈其辉、沈汉英、王国强、陈芳、陈德生、支钟文、郑光海等10多名就读于江师的遂(溪)湾(广州湾)进步青年,在陈进礼的带领下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社会科学知识,并在王均予的指导下参加广州地区的革命活动。同年暑假,陈进礼不幸病故后 ⑿ ,读书会与党组织的联系被中断。然而,这批受到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熏陶的进步青年,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革命真理,并在抗日战争初期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注:

    ①《陈(铭枢)委员开会演说辞》,见广东南区善后委员行署编《广东南区高雷阳廉钦行政会议(1928年7月26日—8月6日)议决案》第1页,1928年印行,存广州中山图书馆历史文献馆K6.047.4212(2)卷宗。

    ②蒋介石《外交为无形之战争》(1931年11月30日),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第626页,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

    ③《忠心耿耿为革命奋斗一生——吴必兴传略》,见中共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忠魂千古》第42—44页,1989年版。

    ④韩文潮,遂溪县北坡人,约于1935年后先后到广州、日本求学,1937年由日本回上海,1940年赴延安,后在中共中央某机关任干事,解放后回广东工作,1950年因交通事故去世。⑤1935年秋,雷州省立第十中学改为雷州师范。

    ⑥郑星燕《受聘东渡海岛任教,进行革命启蒙教育》、黄明德《七七事变前后我在东海青年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片断回忆》,见《东海革命斗争史料》第5—11页,1992年版。

    ⑦郑星燕《关于1925年以后遂溪和南路革命活动的一些情况》(1980年9月),见遂溪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历史回顾》第一辑第31—34页,2003年版。

    ⑧据郑星燕回忆,吴克波当时可能已加入中国共产党。见中共遂溪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历史回顾》第一辑第30页,2003年版。

    ⑨《申报》1936年7月27日版。

    ⑩吴华于1938年5月起担任中共广东省委青委书记。

    ⑾ 当时,王均予奉中共中央派驻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的刘少奇的委派,在广州开展建党工作,并于1936年7月开始以中国青年同盟为基础发展党员。

    ⑿ 据黄其江、殷英等人回忆,陈进礼于1937年暑假返乡活动,在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期间因患急性肾炎去世。

(作者单位: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