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您现在的位置:湛江市政协> 文史资料>> 峥嵘岁月>>正文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湛江各县的抗日斗争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0日    作者: 来源:    阅读:     

屈康慧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有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①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同样给湛江人民(当时的徐闻、海康、遂溪、廉江、吴川、梅录及广州湾等县、市)的抗日斗争以积极的影响。在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共湛江党组织和以张炎为代表的国民党爱国军人精诚合作,领导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拿起刀枪武装抵抗日本侵略者,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背景和实现形式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卢沟桥事变以及其后对中华大地的全面入侵,使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激化。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同时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②此时,“日本反革命势力、中国反革命势力”暂时还比较强大,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③因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起来,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而奋斗,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各阶级(除少数亲日派以外)的共同要求。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要求,适时地调整政治路线和策略方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为促成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12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不久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从理论上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此后,中共中央积极开展争取爱国领袖、地方实力派以及蒋介石的工作,多次派代表到南京、西安、杭州、庐山等地与国民党代表谈判,多次发表宣言、决议、信件等,敦促国民党早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1937年7月15日,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进一步推动全国抗战,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宣言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权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主张,声明中国共产党愿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强调只有中华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中央希望以该宣言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支援前线的热潮。在外敌紧迫和人民群众要求团结抗战的压力下,国民党最高领导层决定接受中共的主张和建议,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8月上旬,国共双方经艰难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并设总指挥部;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若干城市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出版《新华日报》。与此同时,国共双方还就将散布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的具体事项展开了谈判。9月22日,国民党中央以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形式,宣告国共两党合作的成立。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在大敌当前,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国民党广东当局的政策也从反共内战转变到贯彻执行中央的联共抗日政策上来。广东当局各派系为争取民心,均作出比较开明的姿态,对抗战的态度也变得比较积极。国民党地方各派系的头面人物纷纷摆出开明的姿态,支持或亲自出马组织抗日团体。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他们需要某种程度上的顺应民意;另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企图利用民众的抗日情绪笼络民心,争取群众,以巩固和扩大本派系的地盘。因此,在统治集团内部,派系纷争异常错综复杂。这就为共产党利用矛盾,从中开展统战工作客观上提供了回旋之地,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尽管国民党广东当局始终不承认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合法存在,更谈不上建立某种公开的统战形式,但中共党组织仍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党组织依托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这一公开合法的身份,积极开展对国民党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推动当局抗日,并经过谈判和交涉,促使广东当局无条件释放关在狱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党组织广交社会各界朋友,把上层统战工作和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广东营造了短暂的“坚持团结、抗战、进步的新气象”,④推动了广东抗日形势的发展。
  在湛江地区,国民党当局始终不承认中共地方组织的合法地位,中共组织又刚重建不久,仍处在秘密状态,力量还很弱小,因而谈不上同当局建立某种公开的合作和统战形式。尽管如此,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引下,在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的氛围中,湛江各县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根据当地的特点,利用各种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在国民党抗日将领、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和进步人士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统战工作。他们深入乡村、城镇,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和动员社会各阶层人士,捐款捐物支援抗日前线,在湛江地区营造了一个团结抗日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抗日斗争的深入发展。

  二、国共合作为抗日斗争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湛江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高潮

  在遂溪,1938年夏,共产党员黄其江、陈其辉,发起成立遂溪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抗会高举抗日救亡的义旗,通过走上街头演讲、演剧、教唱抗日歌曲、画漫画、写标语、喊口号等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控诉日寇侵略中国的罪行,宣传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迹,宣传马列主义的革命道理,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1938年底,青抗会派出30多名工作队员到农村创办夜校,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到1939年春,又先后组织了300多人的农村工作队,深入到遂溪的东区、中区、西区和遂南地区的重点村庄,举办民众夜校,把抗日宣传工作由分散的、自发的听、看,改为课堂式的教学,教农民读书识字,讲解抗日的道理、共产党的主张以及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日的事迹,把抗日救亡的火种播到广大的乡村,把共产党的组织和影响扩大到广大农村。青抗会组织日益发展壮大,不但发展了一大批农民青抗会员,建立了一批农村青抗组织,而且在有夜校的村庄还普遍组织起兄弟会、大刀会、姐妹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群众被充分发动了起来,广大农村到处出现夫妻、婆媳、兄弟、姐妹、婶嫂齐上夜校的动人景象,到处可以听到抗日救亡的歌声,抗日街头剧、连环画、漫画等随处可观,随处可看。到1939年底,全县青抗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同时在县内各圩镇和重点村庄以及县外一些地区建立了几十个乡村青抗通讯站。青抗会在广大农村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廉江,1938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派出了由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分配回广东的洪劲夫等6人工作组到廉江开展抗日活动,发展组织。工作组发动进步青年成立了廉江青年抗敌同志会,创办会刊《青年之路》和《反汪特刊》,还设立“廉江图书供应社”,出售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该会以农村为重点,组织下乡宣传队、工作队,分赴全县各乡镇宣传抗日,并首先在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村庄,发动群众,成立抗日自卫工作队,设武装、治安、救护等小组。全县抗日救亡运动十分活跃。
  在遂溪、廉江等地以青抗运动的形式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走向高潮的同时,在吴川、梅录和雷州半岛各县,社会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1937年底,共产党员肖光护受中共广州市外县工委的指派,偕同爱国青年黄存立,到梅录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此时,在国共合作环境下,梅]录已成立御侮救亡会。他们以公开的革命者身份进入御侮会,以御侮会的名义去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2月,由肖光护倡议,梅]录御侮会在国民党梅录市党部召开了一次抗日宣传工作会议。梅录市社会各界人士7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肖光护宣讲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使与会者耳目一新。会议很快就统一思想,决定将世德学校宣传队、梅录市立中学宣传队、梅录市救国剧社等团体联合起来,成立梅录各界民众义务抗日宣传工作团,并吸收各小学校长、教员参加,以多种形式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团成立不久,便在梅录]市组织了几次火炬大游行。游行队伍人人手执火炬,高喊爱国口号,穿越大街小巷。民众的爱国热情被鼓动了起来,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工人、市郊农民和中小学师生,还有商民、富家小姐和绅士、太太,连白衣庵里静修的尼姑也为之激动,家庭妇孺也走出家门站到抗日的队伍里。为了整然有序地开展工作,肖光护把抗日宣传工作团分作口头、文字、化装、歌咏四支队伍,相互配合,使梅录的抗日热潮热烈沸腾。
  为了把抗日救亡工作扩展到农村,肖光护、陈培泽(中山大学寒假回乡的学生)等,于1938年1月间,带着日机轰炸广州时留下的弹片,先到吴阳,再到法租界的烟楼、大仁堂等村庄,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动员群众起来保家卫国。后来,他们又到塘圩,召集寒假回乡的大中专学生二三十人,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把抗日的火种播到吴川各乡。1938年2月14日(农历元宵节),肖光护带领杨子儒、孙文山、李森等人到吴川三乡小学,发动该校师生和当地农民群众举行火炬大游行,并演出抗日话剧,把菜园(即菜园、梅岭、隔塘三村)的抗日救亡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使梅录的“年例”⑤增添了浓厚的抗日色彩。不久,肖光护又组建了抗日自卫话剧团,到高州各县和广州湾等地巡回演出进步话剧,有力地推动高雷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此外,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还在漳州街、梅岭、梅录头、博茂等地,普遍建立民众夜校和抗日自卫团体,作为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阵地。肖光护在坡心岭村建立以抗日为宗旨的武术馆、大刀队。因坡心岭村与梅录头村历史上有宿怨,梅录头村人深感不安。肖知道后,即深入到梅录头村做思想教育工作,讲明坡心岭组织武术馆、大刀队的宗旨是抗日保乡。他指出,大敌当前,大家要刀口向外,一致抗日,绝不能打自己人,从而使他们消除误会,增强团结,共同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继坡心岭后,梅录头、漳州街也先后成立国技馆。不久,这种国技馆遍及梅录、吴川、广州湾等地。
  在梅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把广大妇女组织发动起来。1938年1月,张炎出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会址设在梅录)。张炎是一位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爱国将领,拥护中共团结抗战的主张,公开主张全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少,均应一致抗日。在中共党组织的推动下,1938年2月24日,张炎在梅录成立第十一区妇女抗日服务总队,推选夫人郑坤廉为总队长,明确提出: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谋求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等口号,并指令各县组织妇女服务队,以适应战时的需要。梅录各界妇女热烈响应,报名参加妇女服务总队的达280多人。梅录商绅纷纷解囊捐助妇女服务总队支持抗日,连少年儿童也把零花钱投进捐献箱。妇女服务总队成立后,组织队员进行军事和卫生救护训练,学习进步书刊及国际形势知识,提高政治觉悟。1938年冬,张炎在梅录举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妇女服务总队的队员全部参加训练班的各种训练。她们和男队员一样,学习军事理论以及步兵操练、站岗放哨、实弹射击等技能。年底,张炎领导的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迁往高州办公,成立七区专员公署,妇女服务总队队部也随之迁到高州城。这时,香港回国服务团到达高州,开展抗战服务,随即派出女党员张越到妇女服务总队任总干事,协助郑坤廉工作。妇女服务总队进一步发展壮大,增设宣传组、救护组、生产组,在高州城的观音山建立儿童保育院,还在广州湾郊区的楼下村设立分院,收养因战乱失去父母的孤儿300多人,老师都是从妇女服务总队中抽人担任。妇女服务总队把抗日救亡的浪潮推广到广州湾。
  在广州湾,在全国抗日高潮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宣传影响下,商界、文化界的人士也纷纷组织各种团体,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在殖民统治下的广州湾掀起抗日救亡热潮。1938年8月下旬,共产党员许乃超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推动广州湾商会成立广州湾抗日赈灾会,通过赈灾会又分别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分会、广州湾华侨回国抗日救护队⑥等组织,发动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商人和广大群众开展义卖、募捐、抵制日货等活动,捐款援助前线的抗日官兵,救济伤兵、难民,办理地方灾难善后等。1938年赈灾会为支援内地抗日斗争而开展的募捐活动,一次就收到市民捐款5000元,棉衣、棉褛、军毡、雨衣等物资数千件。赈灾会还出版《赈灾周刊》,宣传广州湾的抗日救亡和赈灾活动。9月,许乃超在赤坎晨光小学举办战地救护训练班,聘请外科医生讲课,在进步师生中传授战地救护技术,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参与抢救负伤的抗日将士。12月,许乃超取得广州湾商会的支持,成立广州湾赈灾会战地救护队,派出30多人到灵山(今为广西省所辖)抗日前线,为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所部救护伤病员。战地救护队出行时,在广州湾引起极大的轰动,掀起一轮抗日救亡高潮。
  1938年暑假,徐闻留省同学会(徐闻籍在广州读书的进步青年团体)主要成员蔡民生、邓邦基、杨家兴、曾精益、骆大辉等,返回徐闻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在县城开办民众夜校,刊出大众墙报,教唱抗日歌曲,介绍共产党及其军队英勇抗日的事迹,同时还深入县内各乡镇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唤醒民众的抗日热情。群众反应强烈,纷纷要求国民党徐闻当局一致抗日。当局对此十分恐慌,肆意破坏。徐闻留省同学会在徐闻的活动被迫停止。蔡民生等人于当年下半年返回广州上课。
  1938年12月,隐藏在徐闻开展革命活动的海南籍共产党员吴必兴,联络徐闻进步青年在龙塘西洋村组织大众抗日教学团,到白沙、黄定、西洋等村庄办夜校,出墙报,绘漫画,揭露社会丑态,宣传抗日思想,同时还组织青年阅读进步书刊,学习革命理论,开展军事训练。大众抗日教学团的影响日益广泛,活动范围扩大到龙塘的东角、前山和县城等地。不久,该团的活动被国民党徐闻当局勒令停止。吴必兴被迫离开徐闻,留下抗日救国思想的种子在徐闻生根、发芽。
  1939年冬,共产党员林飞雄受中共遂溪中心县委的派遣,从遂溪返回徐闻开展革命活动。他以教书为掩护,以学校为阵地,大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和抗日救国思想。在下洋小学,林飞雄组织高年级学生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经常到学校附近的净坡园、下港、姑村、边坡等村庄讲抗日故事、出墙报、办抗日夜校、教唱抗日雷歌,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为了扩大宣传影响,林飞雄还与进步师生们一起上街游行,抵制和销毁日货,并公演抗日话剧,在下洋地区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浪潮。

        三、国共合作开创了湛江地区武装抗日的新局面

  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之后,加紧了对中国南部沿海的封锁和侵占。1939年1月2日,日军在毗邻雷州半岛的合浦县涠洲岛登陆,并从此长期盘踞,在岛上修筑飞机场,作为轰炸华南的基地和入侵沿海的桥头堡。2月,海南岛沦陷。自此,湛江各县形势危急,沿海的乡镇多次受到日机的轰炸和小股日军气艇的骚扰。武装抗日成为地方各界关注的热点及共同要求。时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的张炎将军,要求各县成立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并组织抗日自卫团队,动员民众起来为抗战作准备。他指令各县编建游击队,人员枪械从各乡自卫队调用。全区共编建11个大队,32个中队,3000多人。游击队被派往沿海一带布防,进行监视敌舰,查缉走私等活动。张炎多次到沿海视察,部署防务,训勉团队官兵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迎击日寇的进攻。民众武装抗日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中共党组织积极配合张炎做好武装抗日的准备。1939年5月,高、雷、钦、防、两阳被划为第四战区南路地区特别守备区,张炎兼任副司令。上任后,张炎决定成立第四战区南路特别守备区学生队,希望建立一支既能做群众工作,又能战斗杀敌的武装队伍。中共高雷工委(管辖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廉江、吴川、遂溪、海康、徐闻以及梅录市,广州湾的党组织)及各县党组织动员和选派大批爱国青年和共产党员报名参加学生队,为开展武装斗争作准备。此外,党组织还帮助张炎在高州、吴川等地举办各种干部教导队,分期分批集训各县自卫团干部,施以严格的军事政治训练,提高他们的军事、政治素质,培养民众抗战的精神,提高团队的战斗能力。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张炎培训了3000多名军事、政治干部,充实到各县。各县也按要求办班集训自卫团的大、中、小队长。各地做好了武装抗日的思想准备。
  1942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入战略反攻,致使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不断受挫。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挽扶败局,决定于1943年2月出兵侵占雷州半岛,从而进一步断绝我国的海上交通线,掠夺战争物资以支援太平洋战场。1943年2月16日晨,日军一股1600余人,分乘5艘军舰和大批汽艇,在8架飞机的掩护下,由雷州半岛东海岸的通明、下岚两港登陆,首先侵占了海康县城,17日占领海康客路,18、19两日,相继占领了遂溪城月、洋青及遂溪县城。与此相呼应,另一股日军300余人,在广州湾西营(今湛江霞山)登陆,窜占麻章,突进寸金桥及赤坎市区。21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西营码头登陆,占领西营市区;另有小股日军在吴川黄坡登陆,侵入高岭、鸡屋等地。至此,雷州半岛和广州湾成为沦陷区,相邻的徐闻、廉江、化县、吴川、梅录成为抗日前线。
  日军占领雷州半岛后,在各主要圩镇、交通要道修建大批坚固据点,疯狂实施“三光”政策,暴行累累,罪恶滔天。在雷州城,日军把3名青年押到西门谢公亭,碎尸后挖出心肝下酒;扫射逃难的平民百姓,一次就杀死10人;甚至强奸庵里的尼姑和60多岁的老妇。在遂溪,日军强迫几千名青壮年修建军用飞机场,每项工程完工,即将参加修建的民工杀死,其中一次就杀害85人,投尸于设在头岭村的“杀人坑”;扫荡据点附近的农村,一次就烧毁民房200多间。在广州湾,日军闯入民房轮奸妇女;将抓来的100多人连同在雷州等地捕捉的1000余人,运到香港为日本人充当苦力。在经济上,日军更是大肆掠夺,强行使用“军用票”购买大批物资;强迫商人、市民使用汪伪政权发行的“中储券”,等等。
  日军的暴行,激起湛江人民同仇敌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湛江各级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各界抗日爱国人士共同抗日,推动国民党区、乡政府组织抗日联防队,或其他形式的抗日武装,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同时,各基层党组织也普遍以组织秘密游击小组的形式,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联防自卫,保家卫国”,相继建立了一批抗日联防区和联防队、自卫队,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到二三千人。这些抗日武装以土枪土炮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在开展联防自卫抗日武装斗争中,遂溪县信和乡深坭塘联防队英勇顽强地抗击日伪军10多次的进犯,其中一次在1944年春,狠狠地击退了一支由400多名步兵、30多名骑兵并配备大炮、装甲车的日、伪军联队的进攻,成为湛江人民联防抗日的一面旗帜。此外,共产党领导的遂溪卜巢山抗日游击中队,也积极开展锄奸和反扫荡斗争,有力地扰乱敌人的后方。与此同时,活动于雷州半岛敌后的共产党人,纷纷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地下抗日游击小组。这些游击小组迅速发展到数千人,分散活跃于敌控制区内,成为开展雷州半岛敌后抗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配合雷州半岛敌后抗战和推动南路抗日斗争的全面开展,中共南路特委同以张炎、詹式邦等为代表的国民党抗日爱国力量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廉、化、吴、梅等前线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在吴川西南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成立了抗日联防区和三个联防队共400多人,积极抵抗日伪军的进犯。同时,吴、化、廉、梅各县党组织把工作的重点也转移到领导武装斗争方面来,在党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秘密发动青壮年农民、青年学生参加抗日游击小组,准备进行抗日武装起义,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到1944年冬,吴、化、廉、梅各县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地方都建立了地下游击小组,在化廉边区约有1000多人,在吴化梅茂地区约有800人,在廉江约有1000多人,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作好了准备。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战场开始战略反攻,日本帝国主义陷于孤立境地。为了挽救败势,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从4月起,调集5个军16个师团和若干旅团共40余万的兵力,对豫、湘、桂、粤等省区和铁路沿线实施“一号作战”计划。为了打破日军的作战计划,中共南路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的指示,决定首先在雷州半岛敌后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继而以此为依托向沦陷区外围发展,进一步与张炎等合作,发展廉、化、吴、梅的抗日武装,把抗日武装斗争推向全南路。
  1944年8月9日,在中共南路特委的部署下,遂溪党组织将老马村联防队及山家、山内、金围、豆坡、杨柑、深坭塘等地的联防队、游击队200多人集中老马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宣布成立“遂溪人民抗日联防大队”,后整编为“雷州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并迅速发展到3个大队,共800余人。不久,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按照南路特委的部署,南北挺进,第一大队南下海康、徐闻开辟新区;第二、三大队相继北上廉、化,协同廉化吴梅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斗争。
  遂溪老马起义后,中共南路特委进一步与第四战区中将参议张炎合作,于1945年1月在吴川和廉化吴梅边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起义后,中共领导的吴、化、廉、梅起义部队和雷州半岛的起义部队合编,成立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全军约3000人。由周楠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筱锋任参谋长,温焯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支队。第一支队由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3个大队组成,支队长唐才猷,政治委员陈恩,政治处主任黄其江。第一支队下辖3个大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支仁山,政治委员唐多慧;第二大队大队长洪荣,政治委员沈潜;第三大队大队长郑世英,政治委员王平。第二支队由吴(川)梅(录)廉(江)化(县)边起义部队组成,支队长黄景文,政治委员温焯华(兼),政治处主任邓麟彰。第二支队下辖4个大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林林;第二大队大队长陈汉雄,政治委员郭达辉;第三大队大队长陈以铁,政治委员王国强;第四大队大队长梁弘道,政治委员黄明德。1月下旬,化(县)廉(江)指挥部所属队伍组成独立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陈醒亚,直属司令部指挥;另一部分组建成一个大队,大队长罗明,归第二支队领导。
  1945年1月14日凌晨,张炎、詹式邦率所部700余人举行起义,分三路攻打吴川县城塘,逼使吴川县顽军5个中队400多人全部缴械投降。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配合张炎部队联合行动,攻占监狱,释放政治犯和无辜群众200多人,并收缴地方反动势力的武器,控制了吴[川]县全境,开创了湛江武装抗日的新局面。
  张炎率部起义后,于19日将起义部队命名为高雷人民抗日军,自任军长,詹式邦为副军长,叶春任政委,曾伟为政治部主任。该军下设两个团,兵力约800人。高雷人民抗日军发表宣言,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对日妥协投降,主张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减租减息,开仓济贫,改善人民生活,故深受群众欢迎。
〖HTH〗注释〖HTK〗
①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1937年9月29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6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第27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③《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40——141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④张文彬:《关于广东工作报告》(1940年3月7日),《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7,第81页,中央档案馆1987年印。
⑤ 当地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
⑥当时驻在法租界内的中国人都称“华侨”。
(作者单位: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