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湛江市政协> 文史资料>> 民俗文化>>正文

湛江古村落之邦塘村(节选)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8日    作者:余石 来源:    阅读:     

邦塘村位于雷州市北郊,村东靠207国道,南倚雷州市开发区,为李姓世居。始祖李德重是从湛江市东海岛村东头山迁徙而来。选中这块“金鲤吐珠、青蛙共喜”的回澜宝地格局,西坡墩为蛇形之地,实美中之不足,村民于坡墩造回澜塔以镇驱蛇地,亦作文笔。巧妙地改造形制,协调自然整体生态的完美,提高居住生态环境的质量。李氏的先人根据周易易数,按照规划,分为南、北两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两村的共荣发展,李韶绎题邦塘村庙楹联:“门当秀塔垂文笔,庙拥清泉回倒澜。”赞美其形胜。

邦塘村分邦塘南、邦塘北两村。两村分别坐落在南北对峙的两块坡地,中间隔一段田园地带。村舍依地势而筑,北村坐北朝南,南村坐南朝北,四周绿树掩映,郁郁葱葱,履入其境,令人心旷神怡。

南村村前是一道绿色走廊。那里井然有序的参天古榕,盘根错节,犹如久历沧桑的老人默立村头,诉说着村落沐浴岁月风雨的感触。沿着绿色走廊,只见村内一条条南北走向的笔直巷道,顺着斜坡,每距十多米以青石板垒一台阶,构成平台,每个平台为一户人家。抬头望去,村舍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在每条巷道的巷口都筑有门楼(俗称“闸门”),闸门是居住在该巷道内的村民红白事的必经之地,又是战乱年代的主要防御工事,非常雄伟、庄严。抚摸着那坚固的石栏柱门槛,可以想见,关起闸门,当时这一条条巷道便是一道道森严的壁垒。现保护较完好的有“中和”“廉让间”两门楼。

跨过巷口门楼,可见每户人家大门均临巷排列。大门位于堂屋正向的左侧,称“青龙门”。家家户户门第装饰都十分讲究,虽然显示主人地位或愿望的门额,破“四旧”时已用石灰水涂抹过,字迹无法辨认,但从精细的墙画、灰雕,玲珑剔透的悬钱板,可见它当时的富丽堂皇。家家户户的后院都附带有一个小果园,园内黄皮果树、荔枝树、木菠萝树挂满了果实。正逢成熟季节,红色的荔枝映红了天。果树下,劳动归来的主人正躺在网床上休息,小孩子在一旁荡秋千。看着这厚重古朴的民俗风情画卷,宛如走进一个幽雅的古代山庄。

李云龙是清代中期的一名乡绅。其住宅建筑规模宏大,平面为“回”字形,是一个由堂屋、厢房及倒厅组成的四合院的外围再加一个四合院的建筑群体。共计七十余间,分有正堂、卧室、书斋、客厅、客房、厨房、饭厅、作坊、银间、轿间及私塾等,一应俱全。尤使我们流连忘返的是那位于庭院中间的照壁。照壁与堂屋相对,脊顶正好跟堂屋屋檐齐高,牙子砖出檐,顶端书写“万福攸同”字样,正中灰雕一鹤鸟,鹤鸟展翅高翔,四周祥云滚滚,栩栩如生。整个照壁建筑比例匀称,庄重典雅,是一幅民间灰塑工艺的精品。屋内原有一神龛,雕刻一幅《百鸟图》,图中一百个鸟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构图精巧,刀工细腻,是村中最精致的一件木雕作品。《百鸟图》在十年动乱期间被毁坏,现只残存神龛的石托架。

邦塘村除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制外,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墙画、灰雕、木刻等。画面古朴典雅,内容博大精深,花鸟虫鱼,民间故事无所不包。或龙,或凤,或狮,或鹤,或车,或船,或老叟,或孩童,或文生,或武将,或耕田,或渔猎,或砍柴,或读书……各具神态,极为逼真。尤其是以物寓意的动植物图纹,寄托着人生理念和生活的欲望。如以“金榜题名”(两只鸡)、“鲤跳龙门”(鲤鱼),表达望子成龙的思想,以“年年有余”(两鱼)、“竹报平安”(竹)祝愿生活富足,居住平安。有一家直截了当地在影壁上书写“屐中踏和”字样,警醒子孙和睦相处。看到这幅幅图纹画卷,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邦塘古民居是古老灿烂的雷州文化的杰作。在这种文化氛围里培养出来的子孙后代,仁人志士,墨客骚人不乏其人,李绍绎、李晋熙则是其中的代表。李绍绎,清同治间举人,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业,主讲海康濬元书院,徐闻贵生书院,“同光间郡中科第强半出其门”。他修城池,筑堤围,修县圣宫,建节孝祠,资助县内贫而好学的学子,是一个有重大贡献的清代雷州文化人;李晋熙,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土,翰林院庶吉士,授工部主事,后又谒选滁州,直隶州知州。他忠贞爱国,八国联军入京时,慈禧西逃,朝士纷纷奔走,独晋熙死守不离。对清王朝割台湾以议和一事十分愤慨,是清代杰出的爱国志士。

邦塘村是一个雷州古民居博物馆,绿树掩映中的古民居建筑群,是雷州古民居的缩影,是雷州古代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所创造的杰作。